濮阳市政府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务要闻 >> 濮阳要闻
奋斗的热情澎湃涌动,发展的成就振奋人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濮阳勇立潮头、奋楫争先,谱写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10月28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濮阳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朱良才与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孙起鹏,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锦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东柯,副市长聂长明,现场回答了记者提问,介绍了濮阳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本报今特撷英刊发市领导答记者问的部分内容,激励全市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上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让制造强市战略在龙都濮阳风靡云蒸
“围绕6大产业集群20条重点产业链,创新开展企业比发展赛效益、县区比赶超赛贡献、部门比服务赛成效‘三比三赛’活动,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较强带动力的制造业项目相继落户濮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朱良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持之以恒扩增量、优存量、增变量,制造强市战略在龙都濮阳风靡云蒸。
在双招双引上砺硬功,聚焦招大引优扩增量。充分发挥招商专班、双招双引基地作用,持续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驻地招商,每次全市综合性会议都坚持调度重点项目,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用好产业基金、完善产业生态。今年以来,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42个。其中,制造业项目198个,濮阳综合能源、中广核绿色甲醇等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50亿元以上项目3个。
以数字化转型谋突破,着力做精培强优存量。年度实施的158个亿元以上重点制造业项目和134个“三化”改造项目分别完成全年投资的79.62%、81.63%。坚持以数字化转型带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圣恺环保公司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型耐火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省级智能工厂和车间58个,入选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7家;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个、省级绿色工厂26个,德力西成功创建全省首家零碳工厂。
坚持行稳致远向未来,持续抓大育小增变量。坚持抓大不放小、梯次培育企业,助力头雁企业做强主业、做大市场,帮扶中小企业深耕细作。全力支持丰利石化年产值实现160亿元、天能集团年产值实现120亿元,推动盛源集团和中汇新能源成为百亿级企业、濮耐集团成为50亿级企业。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72家,其中中威新塘成为亚洲单体产能最大的羽绒生产企业、沃森化工建成全国最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生产基地。
“四个坚持”让濮阳文旅“热辣滚烫”
“近年来,濮阳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强力推进全产业链文旅文创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中华龙源地·世界杂技城’品牌,为濮阳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10月28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锦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张锦印说,濮阳在全力推进文旅文创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做到了“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统筹布局。成立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工作专班,编制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明确重大任务,协调重大问题,推动重大改革。
二是坚持项目为王,赋能文旅发展。依托龙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谋划全市文旅文创重点项目17个,概算投资33.63亿元。中华龙源景区等一批项目纳入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重大工程项目储备库,龙山龙湖成功创建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华夏神木博物馆建成开馆。
三是坚持推陈出新,繁荣文艺创作。廉政剧《吴隐之》获黄河戏剧节最佳剧目奖(金奖)。豫剧《澶渊之盟》获河南省第十届戏剧节特别荣誉剧目。豫剧《柿树·柿子》、杂技剧《进攻令》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4部折子戏入选国家文旅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大型杂技剧目《水秀》历经8次改版,演出2000余场次。河南省杂技集团杂技节目《跃龙门》荣登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追光者·吊环》参加国家文旅部第二届全国杂技展演,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四是坚持品牌引领,推出特色之旅。以小切口撬动大文旅,创新开展“濮阳八景”评选,发布“龙挥金堤”等18处景观。深入实施“引客入濮”战略,推出龙文化之旅、杂技文化之旅、红色文化之旅等7条特色旅游线路,濮阳入选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省级精品旅游线路。
助推传统产业蝶变升级
作为传统石油化工城市,濮阳是如何助推传统产业蝶变升级的呢?发布会上,副市长聂长明就濮阳市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在新型工业化城市发展方面的展望回答了记者提问。
他说,近年来,濮阳市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方向,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助推传统产业蝶变升级,主要从3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创建省“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推进君恒生物在全球率先开发出高抗酸性、高抗水性催化剂及废弃动植物油加氢处理工艺,实现了由传统石油加工到生物柴油领域的跨越。抢抓国家、省支持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带动全市工业设备投资同比增长18.5%。二是强化数字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推进中原大化、盛源石化等18家龙头企业对生产线进行数字化改造;按照“一企一策”原则,累计为508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打造了油气装备智慧云平台,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赋能项目建设,带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三是强化低碳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转型。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持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濮阳市新型工业化城市发展方面的展望,聂长明说,我们将聚焦3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聚焦延链补链,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产业发展要求,围绕“6+20”链群培育体系,加快聚链成群;二是深化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加快数智融合,统筹抓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蓄积产业发展动能,加速新兴产业生态链培育壮大。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孙起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濮阳市全面落实省委第一战略,紧紧围绕全市“6+20”产业链部署人才链,全方位引育战略“帅才”、产业“专才”、青年“英才”和制造“匠才”,营造了爱才重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生态氛围。截至目前,濮阳市累计引进各类人才5200余人,签约重点人才项目32个。
一是构建“新能级”,就是着眼政策集成,优化招才引智体系。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系统集成“1+14”人才政策,从人才引进、培育认定、支持奖励、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制度保障。
二是提升“新质效”,就是着眼人才集聚,形成招才引智高地。在产业引才上,分批为235家企业发布3169个人才需求清单;持续推进“双招双引”,围绕重点产业举办高端展会论坛,推动人才、资金、技术、项目同步落地。在平台聚才上,用好省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和全省首家市级科学院,积极对接蒋剑春院士团队,首批引进12名高端科研人才,凝练4项重点科研项目开展联合攻关;打造绿色化工公共研发平台,全国知名的6支人才团队、90余名高端人才进驻研发;支持宏业集团、汇元药业、浩森生物等60余家企业与清华大学、西北大学等80余所高校院所开展合作,柔性吸纳高层次人才500余人。
三是优化“新生态”,就是着眼人才发展,打造最佳招才引智环境。把人才的小事当成濮阳市的大事,做细做实有温度的服务。比如,人才公寓拎包入住、医疗保健个性服务、子女入学就近择优、配偶安置对等优先等。今年以来,濮阳市集中推出1000套人才公寓保障人才安居,为80名高层次人才发放医疗保健证书,定期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企业人才服务团成员、定向招引高素质人才等各类人才发放人才补贴100余万元。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濮阳先后成功入选国家级创新驱动示范市、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孙起鹏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濮阳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在科技创新赋能上攻坚突破,以科技创新驱动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孙起鹏表示,近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推进科技创新。截至目前,濮阳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9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03家,科技研发平台356家。
一是以创新平台搭建硬核支撑。濮阳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委科技委,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主任,顶格配置领导力量,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在突破能级、精准布局、提升质效上持续发力,建有科技研发平台356家,打造了定位清晰、开放协作的创新平台体系,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撑。
二是以产学研合作筑牢发展基石。创新开展成果转化专项行动,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截至目前,全市登记技术合同120多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9.5亿元,同比增长29.1%,完成年度目标的162.5%。
三是以主体培育激发创新活力。濮阳以提升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精准帮扶点上突破、系统培训面上开花、银企对接金融搭桥,梯次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80%。
四是以项目攻关打造动力引擎。濮阳坚持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推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引领未来技术产业化。濮阳市联众兴业化工有限公司,濮阳惠成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新材料、生物技术、航空燃料等方面实现重大科技突破。
“五端发力”推动营商环境向优而行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促进城市经济活力的关键所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东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濮阳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锚定“六最”营商环境目标,纵深实施“开门营商”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以“五端发力”推动营商环境向优而行、层级跃升,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考核连续4年全国优秀,商事制度改革、“一码集成”、“开门营商”经验先后获国务院、省政府通报表扬。
周东柯介绍,濮阳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主要做法包括五点:一是完善机制端,夯实营商环境基础;二是丰富载体端,推动营商环境提质;三是突出创新端,推动改革举措落实;四是聚焦服务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五是夯实法治端,保障市场主体权益。
近年来,濮阳市先后出台“营商环境十条”“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等20余个制度文件,组织开展政策落实促进、核心指标优化、企业获得感提升“三大行动”,建立“一县(区)一品牌一指标一经验”“营商环境面对面”等特色品牌,开展“书记市长与企业家闭门会”“新风面面观”等活动,设立“企业家日”,构建“营商+7”监督新模式,市纪委监委、市人大、市政协分别开展营商环境专项监督。
下一步,濮阳市将聚焦企业“急难愁盼”,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用足政策“工具箱”,拧紧法治“安全阀”,严格执法“制度锁”,唱响服务“协奏曲”。变“政府思维”为“企业视角”,采取“线上+线下”模式,进一步倾听企业家意见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问题,倾力打造以企业为中心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动力,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濮阳力量。
全力将台前打造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
2024年2月,河南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台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市委副书记、市长朱良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濮阳市牢记省委、省政府重托,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支持台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台前县在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打造及民生建设等方面展现出强劲发展态势。濮阳将进一步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持续增强台前综合实力,加快形成发展高地、要素汇集洼地,全力将台前打造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
一是做强产业硬支撑。立足台前产业基础,明确做强化工新材料产业、做优羽绒及服饰加工产业、做活现代物流产业目标。化工新材料方面,推动开发区化工园区扩区调规,打造新产业链,引育领军企业;羽绒及服饰加工方面,筹建的国家棉花羽绒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获批复;现代物流方面,谋划的1200万吨公铁联运煤炭物流园已完成招投标,争取的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项目被纳入国家电力规划。
二是打造区位新优势。变区划边缘为区域枢纽、开放前沿,抢抓机遇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转化。积极推动阳新高速北延、濮卫高速东延、台前至阳谷高速、郑州经濮阳至济南高速和G342台前黄河公路大桥建设。目前,京雄商高铁黄河特大桥已合龙,高铁客运枢纽完成立项,正争取启动安濮菏徐高铁项目前期,以实现与京雄商高铁、日兰高铁互联互通。同时,认真谋划京杭大运河复航、金堤河通航等事项。
三是建设民生新高地。积极争取省级支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致力于打造辐射豫鲁冀三省周边的区域医疗教育中心。9月2日,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正式开诊,当天专家团队义诊1200余人;9月9日,郑州外国语学校台前校区正式启用,在校生达3898人。此外,濮阳还努力打造辐射豫鲁交界地区的消费中心城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发展的温度和幸福的质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民生支出持续占财政支出总量的75%以上,从就业、医疗、养老、环境4个方面,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发展的温度和幸福的质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东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突出就业创业,夯实民生之本。今年以来,濮阳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1万人次以上,新增技能人才7.7万人、高技能人才5万人,新增就业连续10年超5万人。新建14个规范标准的零工市场,为进城务工人员筑起一座有信息、有餐饮、有服务、能维权的温馨港湾。坚持以创业“贷”动就业,2023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7亿元、2024年发放8.3亿元,发放量居全省第一,“7天速贷”模式全国推广,助力更多创业者逐梦起航。
建设健康濮阳,筑牢幸福之基。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小县城”迎来“大专家”。先后为11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让农民“小病不出村”心愿成为现实。对全市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救助,将更多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报销,减轻991户患儿家庭医疗负担,为“折翼天使”插上“隐形翅膀”。
升级养老服务,保障老有所安。今年以来,持续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改革,让濮阳市65.2万名老人由“养老”变“享老”。同时,大力推进医养融合和智慧养老,将中医诊疗、养生保健、康复医疗融入养老服务全过程,努力让“晚年幸福”触手可及。
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家园。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今年以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29个2.8万户。加快打造安全韧性城市,4个雨水泵站、6个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项目建成投用,完成污雨水管网清淤100余公里。建设3个绿色热源供应中心,确保市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保持全省第一,保证群众温暖过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